24 Feb 2009Android Vs. iPhone: 为什么开放不一定就是最好的
要么开放,要么灭亡。自从Eric Raymond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《大教堂和集市 》后,这种观念就被看成是一种事实真理。如果你不“开放” (即开源或开放API ),你就不能成功,你注定就会落伍。但是,虽然这个假设的逻辑性很强,实际上现实并非完全泾渭分明,特别是在移动领域。
他们的产品都独具个性,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开放,各自形成了活跃的商业生态圈,保障了强大的现金流——他们就是Apple和Google。前者更加专有,集硬件、软件和服务于一身;后者感觉上则更开放,通过“形散”实现了系统和服务的“神聚”。两者的商业模式都极具突破,拥有大批拥趸。那么,哪一个更优秀?
Apple出色的用户体验广受赞誉,它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很好地实现了协合和无缝集成。但有时候显得有点霸道,对自己选定的服务和特性就认为是增值的,不支持的的就认为是有害的(比如Flash)或者没用的(比如Podcaster)。
Google正相反,在产品开发方面更具大家风范,它的开放性得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(比如Google maps可以优化成为第三方网站的附属功能),然而批评家也注意到,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,google也有许多产品缺少灵感,缺乏焦点。
来看看Apple的iPhone平台,对比一下它和Android产品的前景。
Apple通过iPhone颠覆了桌面、移动、网络、多媒体体验,在硬件、软件和服务层进行整合,带来了出色的用户体验,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(通过iTunes和App Store);催生了一个强大的开发者生态系统(超过两万个程序和五亿次下载)。反对者认为Apple走的路是封闭的,因此注定要失败。
相对的,Android开源,不绑定任何特定的硬件或服务提供商。瞄准了除Apple和RIM公司以外的市场份额。
Android发烧友们说起故事听起来像是微软与苹果的PC之战。一个有远见但封闭的硬件/服务供应商起初找到自己的摇钱树,但一家软件供应商与多个硬件OEM公司和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,最终占领整个市场,将其逼向绝路。这次,他们说的这个故事以Google成为了移动、PC和网络世界的纽带,取得非凡成功而结尾。
但是,白壁有瑕。由于设备制造者可以用开放平台生产任何产品,为了提供一个出众的用户体验,Google要么必须承担支持一切产品的责任,要么要限制平台的通用性。
当然,进行限制会让Android显得不那么开放,削减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。这是所有开放平台所面临的问题。作为一个嵌入式系统行业的老兵,我可以告诉你,这些问题在移动设备上只会更加严重。理由?因为性能、可靠性和用户体验对移动设备用户而言非常重要。如何同时保证这三要素是开源方案面临的难题。
事实上开放只是态度而不是最终产品,而顾客们买的就是产品。顾客们想要完整的解决方案,想要它如已所愿。只有极小数人真正关心它的工作原理和过程。毫无疑问,这两家产品线(比如iphone和Blackberry)都赢得了消费者、开发者和服务商的的青睐与荷包,它们在硬件、软件和服务层面都进行了深度的集成。
我并不是说这些挑战不可战胜,但我确实觉得Android的未来不是一马平川。开放与封闭之战的结果也不像狂热者们所相信的那么绝对。
Til next time,
Jason at 00:00